詳情
董作賓(1895-1963)
甲骨文對聯
水墨紙本 立軸 一九五五年作
每幅58.5 x 9.2 cm. (23 x 3 58 in.)
題識:名乘美日東南亞,學貫中西今古文。芝臺先生大方家正字,噪從葉葓漁輯。中華民國四十四年乙未(1955年)元旦,董作賓書贈。
鈐印:董作賓、彥堂
註:此作品為高羅佩藏品編號579。

董作賓,字彥堂,號平廬。祖籍河南溫縣董楊門,出生於河南南陽。甲骨學家、古史學家、「甲骨四堂」之一。
榮譽呈獻
譚又維
佳士得專家或會聯絡閣下,以商討此拍品,又或於拍品狀況於拍賣前有所改變時知會閣下。瀏覽狀況報告

拍品專文

琴心墨韻:高羅佩珍藏中國書畫

在二十世紀眾多的漢學家裡,高羅佩(Robert Hans van Gulik, 1910-1967)以其天縱之姿、好古之情、篤實之行,成為閃亮的漢學明星。

1910年,高羅佩生於荷蘭祖芬(Zutphen),四歲時隨家遷居荷屬東印度居住九年,在爪哇讀小學,學會印尼文。1923年回荷蘭就讀中學,以荷蘭文寫作詩歌和故事,大部份是回憶爪哇時期的生活,部份刊登於“荷華文化協會”出版的《中國》雜誌。1928年入讀萊頓大學(Leiden University),修讀政治與法律,大學畢業論文為《如何改良荷屬東印度有關華僑的法律》。畢業後進入烏策特大學(Utrecht University)研究院修讀中、日、藏、梵語言及東方歷史文化,碩士論文翻譯研究《米芾硯史》(Mi Fu on Ink Stones, a Translation of the Yan-Shin, Pekin, Henri Vetch, 1938),博士論文為《馬頭明王古今諸說源流考》。

1935年,二十五歲的高羅佩出任荷蘭駐日大使館秘書,重新回到東方世界,他改中國姓“高”,名“羅佩”,取字“芝臺”,號“忘笑”,齋號“集義齋”、“中和琴室”。後來又有“猶存齋”、“吟月盦”,以及“尊明閣”等。1936年,他前往北京遇見古琴老師葉詩夢(1863-1937),於是跟隨葉氏學琴。回到日本後,高羅佩在當地探尋中國古代文化,並從事具體的整理和研究,1940年將《武則天四大奇案》翻譯為英文。1941年,他又翻譯出版《嵇康及其琴賦》(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),寫成專著出版《琴道》(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: An Essay in Chin ldeology)。

因為學習古琴,翻譯、編著相關研究,高羅佩對於日本家傳戶曉來自中國的琴僧東皋心越禪師(1639-1696)產生興趣,積極蒐集相關文獻、手跡,並且尋訪東皋遺跡,於1944年在重慶編著出版《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》。又因東皋禪師與黃檗宗木庵性瑫(1611-1684)有所交往,旁及黃檗宗手跡的收集與庋藏。此次拍賣之東皋禪師、黃檗宗僧人手跡,即為高羅佩早年自日本蒐集得來的珍藏。

1943年至1946年4月,高羅佩隨荷蘭大使館遷到重慶生活,愛好中國文化的他如魚得水,與當時政界、文化界、教育界都保持緊密的交往,並且以一個外國人參與了天風琴社的結社,社長為琴家徐元白(1893-1957),社員有徐文鏡(1895-1975)、楊少五(1894-1959)、高羅佩、馮玉祥(1882-1948)、黃鞠生(溓)等人。除了古琴社友外,高羅佩又因外交、文化、書法等種種因緣,與吳稚暉(1865-1953)、董作賓(1895-1963)、沈尹默(1883-1971)、郭沫若(1892-1978)、馬衡(1881-1955)、許世英(1873-1964)、王芃生(1893-1946)、鄭曼青(1902-1975)、陳方(1898-1962)等人往還。此次拍賣多有以上諸人之手跡,見證了高羅佩在重慶時期的交遊。

高羅佩在重慶最大的際遇與收獲是與水世芳(1919-2005)女士相識。水世芳是外交官鈞韶的女兒,1940年畢業於齊魯大學,後來進入荷蘭大使館工作。高羅佩對她一見鍾情,1943年12月18日,在中西方友人的見證下,二人在重慶結婚,先進行基督教儀式,再舉行中國傳統婚禮。婚後,高羅佩將室名“猶存齋”改為“吟月盦”,並請吳稚暉題寫齋額。此次拍品中如1725號,即為中國友人贈予高羅佩、水世芳的見證。

1946年4月,高羅佩因為工作調動至荷蘭海牙,不久又往美國、日本、印度、馬來西亞等國家,中間曾經短暫停留香港、澳門等地區,與徐文鏡、饒宗頤、蕭立聲等朋友會面,詩畫琴畫雅集,又在澳門購得羅聘《鬼趣圖》等。儘管高羅佩的外交工作繁忙,但是仍然關心中國文化的整理與研究,多年來筆耕不輟,除了寫作狄仁杰系列小說外,陸續編著出版《秘戲圖考》(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,1951)、《書畫鑒賞匯編》(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,1958)、《中國古代房內考》(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,1961)、《長臂猿考》(The Gibbon in China,1967)等學術著作,為中國文化做出了篳路藍縷的開創性研究,奠定了他在西方漢學界的名聲與地位。

1967年9月24日,高羅佩因癌病離世,他的妻子水世芳回憶“他實在是一個中國人”。確實,無論高羅佩在世界何處工作,始終是一位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文人。

相關文章

Sorry, we are unable to display this content. Please check your connection.

更多來自
琴心墨韻——高羅佩珍藏中國書畫
參與競投 狀況報告 

佳士得專家或會聯絡閣下,以商討此拍品,又或於拍品狀況於拍賣前有所改變時知會閣下。

本人確認已閱讀有關狀況報告的重要通知 並同意其條款。 查閱狀況報告